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55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蛋白和脂肪水平双因素实验,通过检测云纹石斑鱼血清、肝脏和肌肉中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为饲料蛋白和脂肪的适宜配比提供依据。以鱼粉和豆粕作蛋白源,鱼油和大豆油混合油作脂肪源,3个蛋白水平分别为:35%、40%、45%,每个蛋白水平分别设3个脂肪水平:9%、12%、15%,每组3个重复。LZM活力和IgM含量在蛋白水平40%~45%时较高,也呈现随脂肪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且蛋白水平比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LZM和IgM有更显著的影响。肝脏SOD活力在40%蛋白水平时较高,在低蛋白水平(35%)时SOD活力随脂肪水平上升而增强,而高蛋白水平(45%)时则相反。蛋白、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CAT活力均有显著影响,蛋白水平较高CAT活力较强。肌肉SOD和CAT活力变化趋势与肝脏大致相反。MDA含量随蛋白水平增加而减小,蛋白水平对肝脏和肌肉MDA都有显著作用,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肝脏MDA显著下降。实验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40%左右)是必要的,当蛋白需求满足时,适当增加脂肪水平有利于鱼体健康。  相似文献   
52.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54.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dietary application of live and heat‐inactivated probiotic Bacillus pumilus SE5 in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juveniles (14.6 ± 0.2 g) were fed either a basal control diet (without probiotic) or the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1.0 × 108 CFU g?1 live (T1) and heat‐inactivated B. pumilus SE5 (T2). The heat‐inactivated probiotic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final weight, weight gain (WG)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at day 60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at day 30 and 60, while the viable probiotic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FCR at day 60 (< 0.05). Phagocytic activity, serum complement C3 and IgM levels as well as SOD activity elevated significantly in fish fed the heat‐inactivated probiotic for 60 days (< 0.05). Furthermore, the heat‐inactivated probiotic remarkably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TLR2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8 and IL‐1β) in head kidney (< 0.05), but the viable probiotic failed to do so.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eat‐inactivated B. pumilus SE5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mmune responses of E. coioides.  相似文献   
55.
将从平均体质量400 g的点带石斑鱼中肾分离出的白细胞培养在添加0、0.5、1、2 mmol/L 谷氨酰胺的培养基中2、6、12、24 h后,测定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结果发现,添加谷氨酰胺后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显著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进一步提高,最高值均在培养12 h后的1 mmol/L组。在培养12、24 h后测定了白细胞的增殖能力,发现培养12 h后,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增殖效果明显优于未添加谷氨酰胺组(对照组)( P<0.05),但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值在1 mmol/L组;培养48 h后,除2 mmol/L组外,其他处理组的增殖效果均下降。白细胞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杀菌率变化趋势与吞噬活力相符,1、2 mmol/L 组杀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0.5 mmol/L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酰胺是石斑鱼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在培养基中添加1 mmol/L 谷氨酰胺培养12 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6.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阐述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特征及其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要点,以期为今后苗种的规模化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个发育期连续取样,系统观察并记录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温27-28℃条件下,历时25 h 25 min孵化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在水温(27.0±0.5)℃、盐度30、p H 8的培育条件下,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伸缩及鳞片、体色的变化将胚后发育分为仔鱼、稚鱼、幼鱼3个时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初孵至孵化后4 d为前期仔鱼;孵化后5 d,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 d,50%的仔鱼进入稚鱼期;孵化后46 d,50%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1.65±0.11)mm,发育至70 d时,幼鱼平均全长已达(75.47±0.19)mm。跟踪观察的结果发现,珍珠龙胆石斑鱼作为杂交子代,从受精到发育的各阶段均能健康正常地生长发育,且生长快速、抗病力强,具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58.
盐度与pH对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盐度、pH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实验的方法,在水温22±0.2℃条件下,将受精卵在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和45)、不同pH(5.5、6.0、6.5、7.0、7.5、8.0、8.5、9.0和9.5)下孵化,观察比较其孵化率HR、畸形率DR以及对初孵仔鱼活力和仔鱼培育周期的影响。并在上述设定条件下,进行了初孵仔鱼耐受试验,测定其存活率SR及生存活力指数(SAI)。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盐度分别为10和45,最低和最高临界PH分别为6.O和9.5;盐度、PH的适宜范围分别是20~40、6.5~9.0,最适范围分别是30~35、7.5~8.0。仔鱼生存盐度、pH的适宜范围分别是20~35、6.0~9.0,最适范围分别是25~30、7.5~8.0。  相似文献   
59.
七带石斑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两部分组成,没有明显的中片,头部前段无顶体,主要有高电子密度的球形细胞核,核中主要是致密的染色质,还分布有一些核泡,核外由核膜包围,将核与细胞质分隔开,核膜最前端紧贴质膜,核后端有植入窝,近端中心粒和中心粒间体位于其中。头部后端为袖套结构,由质膜包围的袖套结构延伸到后部,使整个头部呈椭球形,质膜后端沿鞭毛形成一个袖套腔,袖套结构中分布有中心粒复合体、线粒体以及囊泡等。精子细胞的细胞膜不光滑,呈现小的皱折。七带石斑鱼精子的尾部细长,紧接于头部细胞核,穿过袖套腔,通过基体与核紧密结合,中心粒复合体也位于此,且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呈钝角,鞭毛的轴丝由此形成,基体与鞭毛间的过渡区轴丝无中央微管,呈“9+0”型。尾部的主要结构为轴丝,其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其起始端开始于前端基体,轴丝外仅有少许细胞质。  相似文献   
60.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 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 肛前长为等速生长, 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 ~22日龄时出现拐点, 拐点后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运动器官在拐点前均为正异速生长, 除臀鳍外, 其他各鳍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的拐点。通过对青龙斑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发现在早期发育过程中, 有关摄食、感觉、运动等功能器官得到优先发育。在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中, 可根据青龙斑重要器官发育的优先性,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